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纳入一本招生

项目实施期内,获批两个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批河南省一本招生资格。

2)专兼结合,内培外引,建设一流双师队伍

选派骨干教师到IT企业进行学习和挂职,提升工程能力;引进企业工程师,优化双师队伍;柔性引进高水平紧缺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及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项目实施期内,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项目1项、以及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姚汝贤2020年被认定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孙利2020年荣获河南省科教文卫体系统示范性 “师带徒”标兵,高金锋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标兵,引进五位985重点大学计算机博士。

3)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成立了4个课程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2019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软件工程教研室2020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共开发了6门应用型课程。

4)实施“三三四”监控机制,建立质量监控闭环

在校、院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教研室相继出台了《四到位检查条例》、《毕业论文管理办法》、《课程考核成绩管理与记载办法》等制度,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管理,建立了校级、院级和教研室三主体监控机制;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院级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信息站三层次监控机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和毕业设计四环节质量监控的“三三四”监控体系,实施效果显著。

(5)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夯实“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采用“项目驱动+分段式教学”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在实践教学周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结合典型案例开展项目实训。并与华为、北京华杉科技、河南博兰奇等11家公司分别共建了华为网络学院、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实训室等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中软国际建立软件联合研发中心,与中兴共建了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项目成果分别在平顶山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1)平顶山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建设中,借鉴了该项目的“三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入企业项目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参考该项目关于课程目标达成及毕业要求达成的相关机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监控,并成立了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小组,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有效解决了该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两个专业受益教师12人、学生319人。

2)信阳师范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吸收借鉴了该项目的课程、教材、教法、学法、考法和师资六个方面的成果,采用“项目驱动+分段式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展真实项目实训,并通过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应用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社会、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强;应用后,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和教师培训项目,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行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受益教师11人、学生5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