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这是摆在我们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高等学校,新时代需要承担新的人才培养重担,为国家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人才支持。
图1 未来十大创新引领产业
如图1所示的未来十大创新引领产业将是中国接下来发力的主要领域,在当今科技革命大变局的重要时期,更需要高等学校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契合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开展“新工科”专业的研讨、建设活动,以满足新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高校“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尤其是新兴专业的建设既有着无先例可循的迷茫,也存在着师资匮乏的特点。比如人工智能专业,虽说该专业与传统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但它还包括着通信、网络等其它专业,是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办出高质量的新兴专业并非易事。因此,作为高等学校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勇于挑战,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提出,使得当前在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而,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系统培养多层次信息技术人才,满足我国产业和我校学科发展的需求,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1)国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外某些发达国家,与该专业密切联系的新兴技术,强烈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与当前新工科环境相互交融发展的必要性。
(2)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也是比较早的计算机类专业。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类人才,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快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支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存在着共性的不足。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滞后。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教学到管理等各个环节日趋完善,但是,面对着当前新的世界经济变化和新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存在评价指标模糊的缺陷和改革能动不足的状况。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来变化不大,外部压力小,致使专业建设的改革停留在修修补补,裹足不前。第三,课程设置缺乏创新。专业现有大部分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培养人才多年不变,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停滞不前,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契合国家战略的需要。
本项目的研究结合了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和专业现状等因素,以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为指导,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建设与发展进行实践探索。探索与实践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升级改造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把初步研究成果应用于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实践中,从而为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转型发展提供探索实践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符合“新工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前传统工科专业建设向“新工科”方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项目组成员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将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问题1: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建设与实践。
调研社会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领域岗位人才需求,查阅调研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先进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模式,结合专业的现状,找出该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探索专业建设机制。
问题2:基于新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理念,及其模式有哪些?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具有的工程科技类知识优势,一般专业的新工科教育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工科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国内的大部分研究中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商类专业的融合模式研究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问题3:新工科教育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问题1与问题2存在正相关性,同时要厘清上述关键影响因素对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程度问题,从而构建新工科人才教育。
问题4: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中的应用。
探索如何将成果导向的理念融入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之中,怎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如何将持续改进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