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语音发声》金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3.1通过“五教”实现创新性
教学内容立足市场导向,减少央媒语体训练,增设即兴本文话语操作及创意训练——解决就业定位失焦,二本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
教学方法立足成果导向,改变先讲后练的课堂模式,打造大课上问题循环教学链、小课上练学教评模式、作业上“一部手机、全网实习”实境沉浸实践,由学生生成学习内容驱动教学,整体上形成“课堂教学+项目驱动+自主运营+全网评价+课堂复盘”的过程化管理——解决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兴趣浓度低的问题。
教学资源立足岗位导向,改变慕课的单一模式,建立“三上四下”教学资源,即名校精品在线课程、本教研室微信公众号、学生自媒体账号三个线上资源和课堂教学、期中会诊、期末展演、第二课堂四个线下资源,延展教学空间——解决校企合作地点、时间、机会受限以及阶段学习中无法及时预警的问题。
教学手段立足专业特色,借鉴声乐、相声技法创新四种发声训练法(见报告/论文)——解决传统小课训练效率低、艺考培训教法不当的问题。
教学评价立足过程导向,改变单一作品下定论的思维,开放全网评价(评论、点赞、弹幕、话题、关注度等),基于学生的多部创作轨迹评估能力;改变整体化的教学评价,建立“一生一评价”的个人学习成长档案;改变以最终作业定成绩的做法,从创作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发掘学生潜力,用“能力反映发展潜力”替代“成绩反映能力”;将“我怎么做才看的人多”的问题意识转变为“我如何做才能被看见”——解决生源基本功差异、教师评价单一、教学进度难统一的问题。
 
3.2通过“一术”达成高阶性
提出“主播-受众”传播技法赋能“教师-学生”的理论缺口,思考我省课堂教学大赛中播音教师易获奖的原因,用主持人的发声技法、声播手段赋能教师的发音手段(详见论文)——为播音学科的理论研发提供补充。
 
3.3通过“四联创”完成挑战度
校内以课程联动网,打通通识课、专业课、实训课、拓展课间“互不来往”的壁垒,建立同学期聚合、上下学期串并的逻辑演进关系——解决学生重实践轻理论、艺术技巧转化周期长的问题。
校外以项目驱动链,建立“作品—产品—商品”或公益活动的项目驱动作业机制——解决学生问题意识模糊、学科应用性不强的问题。
思政上以“四讲五行”,建构德育与美育路径——解决学生重动手轻动脑、艺术市场部分低俗化现象给学生带来的价值观偏误的问题。
行动上以手机实习站,开设自媒体账号(如“文传之声”抖音号),建立随时可查的经典案例库、学生作品库等,完善课程资源——解决新生合作不熟练、缺乏创意、自学能力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