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策略探究
成果的创新点

1 建立了“大体育”的课程观

课题组通过改革《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和修订教学大纲,不再把《大学体育》仅仅看作一门课程,而是“五育并举”中的一育,即“体育”。为师生树立了“大体育”的课程观,把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资源均列入了《大学体育》的改革范畴。例如,《体育保健学》原是一门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体质和身心发展必备的知识。因此,课题组把《体育保健学》列入“专题-技术-保健”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块建设之中,并采取线上学习的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2 构建了个性化项目育人策略

课题组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改革导向,构建了“1+3”个性化体育项目育人模式,以必修和选修的策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基础、运动需求及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学习。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必修和选修,让学生不仅掌握运动技能、健康知识、运动损伤、医务监督等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培养出健康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领悟蕴藏于运动项目之中的体育精神,体验到合作与冲突、分享与共处、赞扬与批评、规范与处罚、成功与失败等体育精神和文化,以养成其社会责任感、荣誉感、认同感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3 完善了课程育人功能评价体系

课题组改革了《大学体育》原有评价模式,坚持“大体育”观,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把技能水平、体育精神、情感体验、科学健身、身心健康、道德风尚等纳入评价范畴,突出了体育的价值引领、精神塑造、成长成才等育人功能的评价。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锻炼行为、兴趣和动机的变化,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生运用体育知识、掌握科学健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