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新界定《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数据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满意度等问题。依据研究结论,重新界定了《大学体育》的课程目标: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分设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五个子目标。要求课程教学全面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体育精神、运动体验、竞争合作、团队意识、社会责任和荣誉感等育人目标的实现。
2 重新修订《大学体育》的教学大纲
课题组依据新确定的课程目标,重新修订了《大学体育》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排序和优化设计。主要是打破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排序,依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结合他们的运动爱好和兴趣,把《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分为“专题+技术+保健”三大模块。其中,专题模块把理论知识体系分散在技术动作、体育赛事、项目训练、抗疫视频等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入“健康中国”战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技术模块主要设置了太极拳、跆拳道、篮球、排球、体育舞蹈等25个选修项目,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冲突、礼让、赞扬、处罚、成功、失败等情感,培养其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规则意识和荣誉感等独特价值;保健模块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运动损伤、医务监督等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
3 全面开展《大学体育》育人资源建设
课题组为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坚持“大体育”教育观,积极开展《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把《体育保健学》、《社会体育导论》等相关课程资源,纳入“大体育”育人资源建设范围。主要的做法有:一是开发校内体育教学资源,完善体育场所,建设相关实验室,补充体育器材,更新体育设施;二是开发体育网络课程育人资源,建立体育赛事、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源库,满足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需要;三是引进校外优质体育资源,与体育保健、运动康复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外训练基地等。
4全面实施《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
课题组坚持以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构了《大学体育》一直固守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1+3”个性化育人模式改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式学习需要。同时,也倒逼公体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