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的背景
(一)开展本成果研究的主要动因
1.适应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教育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工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已掀起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2.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河南省委、省政府勾画了“中原崛起”的宏伟蓝图,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加快城镇化速度。这些都迫切要求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尽快培养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
3.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了以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为主体的建筑类专业集群,并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学校依托校内资源搭建了河南省二级建筑企业“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公司”、乙级设计院“黄淮学院建筑勘察设计院”、河南省高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道桥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驻马店市生态建筑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和科研平台,是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符合新经济、新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
2.建立“新工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工程能力达成度分析评价体系,并推广实施。
(三)开展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既定方针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建筑行业即将进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期,建筑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社会需要大批设计、施工、管理能力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建筑市场的开放和行业界限打破,建筑类企业已由过去单一经营模式向综合经营模式方向发展,教育需要专业链条拉长,集群发展。高速公路、桥梁隧道、超高层建筑等工程技术难度升级,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学术化培养模式,削弱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就业人员已接近4000万人,居各行业之首。根据《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截止2010年底我省建设系统从业人员约为25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24万人。到2015年,各类建筑类人才需求总量达到49万人,到2020年,各类建筑类人才需求总量61万人,土木工程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匮乏。
因此,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新标准,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工程教育课程新体系,实施工程学习新模式,培养一批适应新经济、新产业需求的工科人才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