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理论学习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23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六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着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聚力推动“一融双高”,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学校加强党建引领,引导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聚力推进“一融双高”建设,推进思政教育专业化、专家化,筑基立魂做学生“三为”的大先生。

推进专业教师思政教育专业化。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养魂育人,引导专业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新时代“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实行“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双负责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培育示范课程70门。在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十佳教师、优秀导师班主任等评选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单独列为必备评选条件之一。

推进思政队伍专家化建设。畅通教师进出通道,从党政干部中遴选13人转岗专职思政课教师,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每年设置100万元专项基金,打造辅导员职务、职称、职级“三线”晋升的职业发展品牌,“成长之路”辅导员工作室通过“全省高校学生工作示范团队”验收,“扬帆华夏”工作室入选省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验收挂牌。

持续深化“一下三民”,做学生修身、好学、创造、爱国的引路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教师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持续深化“一下三民”,推进校内、校外双深入,担当塑魂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以师生结对架起校内连心桥。自“两访两创”活动以来,学校形成了一系列的师生结对举措,校领导联系8个学院并结对1个班级,每年毕业季由职能部门一对一帮扶学生就业,每周1次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公寓一站式受理学生诉求,专家教授不定期进寝室提供专业辅导,常态化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空间,与学生面对面谈学习、聊生活、话未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办实事。

以家访活动扩展课堂半径。为持续深化下基层实践活动,推进落实“大思政课——新时代共同成长工程”,校领导带头带队走访学生家庭,倾听家长心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和实际困难,形成课堂、校园、社会一体化的“大思政课”。每年,校院两级领导、辅导员及一线教师利用假期走访学生家庭覆盖率达91.2%。学生及家长们普遍表示,学校领导和老师千里迢迢来家访,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关爱。

落实落细“三全育人”,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铺路石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落实落细“三全育人”,深化“五帮五促”,培根铸魂做学生“五育”全面发展的铺路石。

以“一站式”管理育人理念提升需求侧管理质量。为学生“心理解压促健康”,以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体入驻学生社区。打造“心晴坊”特色系列活动,定期开展“一月一周一日”品牌活动;不定期走访重点学生寝室,并与部分学生建立24小时联系机制,第一时间干预危机事件。为学生“就业解忧促发展”,以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就业指导中心人员为主体入驻学生社区。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学校职能部门员工入驻结对学院所在社区;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学生。2023年度,509名教职工结对帮扶606名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成功率达80.36%,帮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以“零距离”服务育人理念提高供给侧服务质量。为学生“生活解难促信心”,以保障系统、学工系统人员为主体入驻学生社区。事务处理到身边,学工系统教师一周1-2个半天轮流在社区“坐诊”;经济资助到身边,资助专员常驻社区,开展“一帮一”结对资助;生活服务到身边,后勤保障人员办公在社区。平均一年共接待处理学生日常事务2568件;共帮扶特困学生246人,累计资助金额达51.48万元。为学生“学习解困促提升”,以导师班主任、学院院长、系部主任、专家教授为主体入驻学生社区。推进专业教育进社区,推进专业帮扶进社区,推进专家指导进社区。近年,864名导师班主任“精准助学”1124名学困生,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英语四级通过率同期增长10.96%;涌现了一批考研明星寝室、学霸寝室、创业典型寝室、科技竞赛达人寝室、优秀党员寝室等。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始终与党的事业同向同行、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国家责任与弘道使命、道德品质与理想人格、职业态度与岗位能力等方面锻造新时代好老师,以强师兴校促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丁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