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黄淮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赵中教授申报的《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获批河南省202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推动学院持续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近年来,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创新为驱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在科研突破、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通过构建多元科研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与教学质量,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打造质量提升的新引擎
学院秉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科研兴院”的教育理念,以学科内涵提升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构建多元科研体系。学院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完整科研体系。依托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联合驻马店农业生态保护站,开展产学研合作,专注于智慧农业、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的智慧农业检测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提升了农业病虫害预测的精确度,支持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化。与国家统计局驻马店调查队、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单位,建有1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实践平台。
科研创新驱动,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学院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合作,与知名高校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升学术水平。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课题20项,到账经费1200万元。教师科研成果丰富,发表高水平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项。学院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1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邀请了国家杰青等顶尖专家开展了100余场学术讲座,拓宽了师生视野,提升了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特色优势。学院聚焦生物数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应用统计、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四大研究方向,不断推动数学与医学、农业生态、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例如,在数学与医学交叉领域,开发疾病传播模型助力公共卫生决策;在农业生态领域,构建资源优化模型支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学科交叉融合使学院构建特色优势,提供创新性数学解决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院以师范专业认证为依托,全面实施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学院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数学分析》课程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线性代数》课程获批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学分析》和《数值分析》课程成功获批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数学建模实训》课程则被评为河南省研究型示范课程。
拓展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建立30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锻炼平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新增数据科学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等4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个硕士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和发展路径。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学院持续优化课程体系,积极鼓励教师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以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将数字技能如 Python 编程、机器学习融入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学院还建立实训基地,提供与企业接轨的实践平台。毕业生能够迅速融入新兴岗位,这充分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高质量和卓越适应性。
服务地方发展,彰显应用型办学新担当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及河南省 “十大发展战略” 的号召,紧密围绕区域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依托科研平台,助力地方产业升级。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医疗数据统计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机构,依托其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面的专业能力,为驻马店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和技术创新,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开发了数学建模工具,成果提升了科研水平,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在农业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优化生产流程,显著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在医疗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则为疾病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了强大支持。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学院实施“政-校-企-研”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教育、人才与产业链融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省级一流专业和改革试点,培养了众多优秀数学人才。应用数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增强了学院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院与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紧密携手,为驻马店市战略发展贡献人才与智慧,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师资队伍,夯实育人根基。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有省级特聘教授、教学标兵等20余人。教师在教学科研上表现优异,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学竞赛奖12项,进一步夯实了育人根基。赵中博士获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成为首位在职博士生导师,为我校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聚焦需求侧改革,打造定制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多元化、全方位的成长平台。
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学院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师范教育方面,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实习环节,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模拟授课等活动,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院已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固而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高质量的实践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施 “三大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推进竞赛、读书和孵化三大工程。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竞赛等,展现创新和实践能力,获得多项省级一等奖。读书工程通过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孵化工程提供职业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学院举办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获得多项省部级荣誉。关注毕业生就业,开展“访企拓岗”行动,保持高就业率,多数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社会声誉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二百多名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深造,考研录取率超过15%,双一流升学人数持续提高。
数学与统计学院秉承优良传统,立足人才培养,深耕专业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院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学校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数学与统计学院 撰稿:罗成广 初审:马琦茜 复审:步登辉 终审:刘保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