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建设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22版)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驻马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培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骨干教师。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如下预期目标:

目标1:崇德尊法,乐于从教。乐于从教,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理施教、依法执教,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目标2:基础扎实有效教学。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能够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根据中学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并能体现出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目标3:培根铸魂,育人有方。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管理和合作能力,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与决策方法,胜任中学班主任以及中学相关管理工作,并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主题教育等环节中有效育人。

目标4:反思研究,持续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和思政学科发展需求,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并运用反思方法与技能,实现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在师德、教学、育人和发展等方面达到如下8个方面的要求:

1.师德规范。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依法执教意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对标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要求,成为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1.1理想信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2 立德树人。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自觉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良师。

1.3 师德准则。理解并自觉遵守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依法依规执教意识,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履行应尽义务,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2.教育情怀。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学政治教师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备积极正确的从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健康身心,情系学生,全面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学政治课教师工作的意义,具备积极向上的从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2关爱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爱岗敬业,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乐于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学科素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原理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扎实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能够把握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3.1学科基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3.2学科联系。能知晓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逻辑联系;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3.3学科运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技能,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4.教学能力。熟悉中学思政课程标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特点,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基本技能。具备“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钢笔字、毛笔字及粉笔字的技法与技巧,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教师语言艺术,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2教学技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熟悉中学教材,掌握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基本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4.3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对思政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具有主动适应信息化,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

4.4教研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整合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能够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有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带班、会带班;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育德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5.2班级管理。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心理辅导和人际沟通的方法,能够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组织与指导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等教育活动,合理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6.综合育人。理解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备综合育人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理解思政学科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学科育人。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在课程教学与教育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塑。

6.2活动育人。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具有组织中学生课外活动,以及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并利用其开展综合育人的能力。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制定自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或持续改进。

7.1终身发展。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变化、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7.2反思改进。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

7.3学会研究。初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应信息技术手段,能用以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进行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能够与同事、同行、专家、学生及家长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把沟通合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8.1沟通技能。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具有听说读写及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同行、专家、学生及家长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8.2合作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懂得学习伙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掌握中学教育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表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3.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四、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

(二)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综合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

六、学制与学分要求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本专业学生至少修满160学分方可毕业。

七、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符合《黄淮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办法》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八、学时、学分构成表

模块

类别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课

502

26

27

16.8

选修课

224

11.6

14

8.8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课

理论教学

1045

54.1

65

40.6

实践教学

0

0

0

0

选修课

理论教学

160

8.3

10

6.3

实践教学

0

0

0

0

集中性实践

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实践

2周


2

1.25

专业教育实践

36周

 

36

22.5

第二课堂


 

6

3.75

合计

1931

100%

160

100%

:1.理论教学指各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教学活动。

2.实践教学指各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有学时的实践教学活动,指教学计划中包含“实验和其他”两类有学时的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指综合实践周教学活动。

九、教学进程安排表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军事

技能

课堂教学15周,入学教育贯穿本学期

考核

课堂教学16周

 师范生基本技能实训

考核

课堂教学16周

教育见习

考核

课堂教学16周

学年论文

考核

课堂教学16周

 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

考核

课堂教学16周

社会调查

考核

(1-2)毕业论文指导、毕业实习前培训

(3-18)毕业实习、教育研习与毕业论文(16周)

考核

(1-10)毕业实习、教育研习与毕业论文

(10周)

(11-13)毕业答辩、毕业教育(3周)


备注:1.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

      2.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综合实践教学周的开设学期和周次。

   十、教学计划安排表

表1:通识教育课程安排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共计

理论

实践

实验

其他

通识教育

 

 

27100104

大学英语Ⅰ

4

60

60



 4

1

E


27100204

大学英语Ⅱ

4

64

64



4

2

E


28100502

形势与政策

2

32

32

每学期8学时

T


34100102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基础

2

30

15


15

2

1

T


36100101

大学体育Ⅰ

1

30

4


26

2

1

E


36100201

大学体育Ⅱ

1

36

4


32

2

2

E


36100301

大学体育Ⅲ

1

36

4


32

2

3

E


36100401

大学体育Ⅳ

1

36

4


32

2

4

E


13100402

军事理论

2

36

36



2

1,2

T


0810020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

2

30

15


15

2

1,6

T


52100102

创新创意创造方法

2

32

22


10

2

3

T


08101502

大学生劳动教育

2

32

16


16

1

3-6

T


13100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22


10

2

2

T


18100101

大学生安全教育

1

16

16



1

1

T


通识教育课必修学分及学时小计

27

502

320


182


 

 

 

 

 

 

 

 

 

 

 

 

 

 

 

 

选修

限选

 

 

外语课程

27100702

大学英语Ⅲ

2

32

32



2

3

E


27100802

大学英语Ⅳ

2

32

32



2

4

E


编码另编

其他语种Ⅲ

2

32

32



2

3

E


编码另编

其他语种Ⅳ

2

32

32



2

4

E


外语课程限选最低学分及学时小计

4

64

64




 

艺术素养课程

08102002

美学概论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

2

32

32





T


08102102

中西方美术史

2

32

32





T


08102202

中西方音乐史

2

32

32





T


08102302

文艺理论

2

32

32





T


08100302

艺术导论

2

32

32





T


08100402

美术鉴赏

艺术鉴赏和评论类

2

32

32





T


08100502

书法鉴赏

2

32

32





T


08100602

音乐鉴赏

2

32

32





T


08100702

舞蹈鉴赏

2

32

32





T


08100802

戏曲鉴赏

2

32

32





T


08100902

影视鉴赏

2

32

32





T


08101002

戏剧鉴赏

2

32

32





T


08101902

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

2

32

32





T


艺术素养课程限选最低学分及

学时小计

2

32

32




任选

人文与科技素养课程

08101102

人文素养类I

2

32

32





T


08101202

人文素养类II

2

32

32





T


08101302

科技素养类I

2

32

32





T


08101402

科技素养类II

2

32

32





T


人文与科技素养课程最低学分及

学时小计

8

128

128




通识教育课学分及学时合计

41

726

544


182


说明:考核方式一栏:用大写字母E表示考试,用大写字母T表示考查。下同。

人文与科技素养为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

 

表2:专业教育课程安排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共计

理论

实践

实验

其他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 课程

28120104

马克思主义哲学

4

60

60



4

1

E

28120203

逻辑学

3

45

45



3

1

E

28120304

法学概论

4

60

60



4

1

E

281204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

64

64



4

2

E

28120503

伦理学

3

48

48



3

2

E

28120602

中国近代史

2

32

32



2

2

E

28120703

政治学

3

48

48



3

3

E

28120802

社会学

2

32

32



2

3

E

28120902

中国共产党历史

2

32

32



2

3

T

2812100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

48

48



3

4

E

28121102

科学社会主义

2

32

32



2

4

T

281212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48

48



3

4

E

281213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3

48

48



3

5

E

28121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3

48

48



3

5

E

2812150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2

32

32



2

5

T

2812160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2

32

32



2

6

E

28121702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

2

32

32



2

6

E

28121802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2

32

32



2

6

E

学科专业课程必修学分及学时小计

49

773

773






教师教育课程

28121902

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

与专业发展

2

32

32



2

2

T

08101702

教育学

2

36

36



2

3

E

08101802

教育心理学

2

36

36



2

4

E

28122002

中学生认知学习与心理辅导

2

32

32



2

4

T

28122102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2

32

32



2

5

E

28122201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1

16

16



2

5

T

28122302

班级管理实务

2

32

32



2

6

T

28123902

中学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

32

32



2

6

T

2812410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

24

16


8

2

6

T

教师教育课程必修学分及学时小计

16

272

264


8




专业教育课必修学分及学时总计

65

1045

1037


8

选修

 

专业 课程

28122402

公关礼仪与口才

2

32

16


16

2

3

T

28122502

西方政治思想史

2

32

32



2

3

T

28122602

中国哲学史

2

32

32



2

3

T

28122702

西方哲学史

2

32

32



2

4

T

28122802

中国政治思想史

2

32

32



2

4

T

28122902

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

2

32

16


16

2

4

T

28123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2

32

32



2

5

T

28123102

西方经济学

2

32

32



2

5

T

2812320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

32

32



2

5

T

28123302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2

32

32



2

6

T

28123402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2

32

16


16

2

6

T

28123502

批判性思维导论

2

32

32



2

6

T

28123602

中西方文化比较

2

32

32



2

6

T

28123702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2

32

32



2

6

T

28123802

申论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2

32

32



2

6

T

学科专业课程选修课最低学分及学时小计

8

128

128






教师教育课程

28124002

中学思政课教学设计

2

32

16


16

2

5

T

28125002

中学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2

32

32



2

5

T

28125102

教育研究方法

2

32

32



2

5

T

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最低学分及学时小计

2

32







专业选修课最低学分及学时总计

10

160

160




专业教育课学分及学时合计

75

1205

1197


8


表3: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通识教育实践

 

必修

13100102

军事技能

2

2W


1

T

学工部负责









通识教育实践必修学分小计

2

2W





 

专业教育实践

 

28124202

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

2

2W

64

2

T

第二学期全程,并集中安排2周

28124302

教育见习

2

2W

64

3

T


28124402

学年论文

2

2W

64

4

T


28124502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2

2W

64

5

T

第5-6学期,在5学期集中安排2周

28124602

社会调查

2

2W

64

6

T


28124708

毕业论文

8

8W


7、8



28124816

教育实习

16

16W


7、8



28124902

教育研习

2

2W


8


3∽8学期全程,

第8学期集中2周

专业教育实践必修学分小计

36

36W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选修

13100502

读书工程

2





学工部负责

13100602

竞赛工程

2





13100702

孵化工程

2





13100802

社会实践

2





13100902

职业证书

2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最低学分小计

6





集中性实践教学学分及学时合计

44

38W

320





    十一、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

课程名称

学分

1.1 理想信念

1.2 立德树人

1.3 师德准则

2.1 职业认同

2.2 关爱学生

3.1 学科基础

3.2 学科联系

3.3 学科运用

4.1 基本技能

4.2 教学技能

4.3 信息素养

4.4 教研能力

5.1 育德意识

5.2 班级管理

6.1 学科育人

6.2 活动育人

7.1 终身发展

7.2 反思改进

7.3 学会研究

8.1 沟通技能

8.2 合作能力

大学英语

8









L








H



H


大学体育

4


M














M





H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基础

2









M


H 






L





军事理论

2

M

H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H













H





创新创意创造方法

2

















M

H



H

大学生劳动教育

2


M














H





H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H









M








大学生安全教育

1





H












M





形势与政策

2

H







M









L





马克思主义哲学

4

H





H












H




逻辑学

3






H

H












H



法学概论

4



H



H











M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

H





H


M














伦理学

3


H

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