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政策

培养政策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2024)》的通知

 

 

 

 

中共黄淮学院委员会文件

 

院党字〔202073

                                                                  








      

 

中共黄淮学院委员会  黄淮学院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2024)》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现将《关于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2024)》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中共黄淮学院委员会   黄淮学院

202077

 

 

中共黄淮学院委员会  黄淮学院

关于加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02024)

 

为加快推进我校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明确目标责任,早日实现我校建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发展目标,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学位201712号)《关于公布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试行)的通知》(工程教指委20196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宗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应用型本科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优化学科与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特色,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校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与内容

总体建设目标:学校满足国家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专业学位培育点2-3满足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2-3个基本满足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一)办学方向与定位

建设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办学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特色鲜明,拟开展硕士生教育的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必须是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

工作措施: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站位两个大计的战略高度,牢牢把握四个服务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的原则,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黄淮学院得到全面有效贯彻落实。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守牢守好校园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探索,积极争创全省立德树人标兵学校。

2.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聚焦党委过硬、总支到位、支部有力,深入开展党建质量提升行动。狠抓党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建设培育3-5党建工作标杆学院20-30样板支部开展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启动“课程思政”先行高校建设。以“三个聚焦”为导向,以“三项工程”为抓手,以项目化为依托,不断提高学团育人能力。

3.办学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责任和使命,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学科交融、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

4.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彰显专业学位培养特色。聚焦我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两大专题战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营造学科氛围。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培育“电子信息”“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应用统计”“国际商务”等专业学位点。专业学位培育点建设中,坚持应用性、适应性导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突出体现行业适应性和区域性需求。

牵头单位:党政办公室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相关学院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优良、充满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学术与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与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数量充足,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团队稳定;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部分教师担任过硕士生导师,应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含外聘的行业、企业专家);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超过17:1

工作措施: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内培与外引同时发力,2020年至2024年,每年新增博士40人左右,确保2024年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确保我校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加大与国内外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力度,使我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经历的教师达到60人左右,每个硕士专业学位培育点5-8人。

3.在高级职称晋升、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对硕士学位培育点的支持力度,使学位点师资队伍结构合理,45岁以下的比例不少于1/3,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少于1/2,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少于1/2

4.选派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第一线从事专业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5.引进河南省特聘教授4-5人、讲座教授10-15人,评聘“天中学者”10-15人,同时聘请一定数量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高级职称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专业化的行业导师团队,每个专业参与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企业教师不少于10

6.增加教师数量,控制招生规模,确保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超过17:1

牵头单位:人事处

责任单位:党委组织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相关学院

(三)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目标:本科生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良好;本轮建设期内应获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精品课程、卓越计划,重点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无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制定科学完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按方案开设高水平硕士生课程。

工作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以省级教改项目为基础,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牵头组建重点教研团队,持续开展专题教学改革研究,力争获得10项以上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2.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以一流专业、精品课程创建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持续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建设,加大一流专业、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培育力度,不断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学位点建设依托专业达到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水平或通过专业认证。

3.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特色和优势,与相关行业企业结合,与联合培养高校共同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学位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突出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性课程比重。

4.开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课程。鼓励专业学位培育点利用学位点建设经费,设立针对性教改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探索,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开设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硕士生课程。

5.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本科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部分学生实现高品质就业。鼓励学生报考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牵头单位:教务处

责任单位: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学生处)、教学质量监督评估处、招生就业处、工程训练中心、相关学院

(四)科学研究水平

建设目标:本轮建设期内,形成较好的科研基础,承担一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和重要横向科研项目;师均年科研经费不低于4万元;获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有多项科研成果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工作措施:

1.根据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适应行业和区域的需求,积极凝练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研究方向,汇聚应用型科研人才,搭建应用型科研平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提高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2.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建设指标向二级学院和科研单位下达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年师均科研经费年度完成指标,确保全校年均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横纵向科研经费3000万以上。

3.争取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支持,确保每年投入“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专项经费1000万元。

4.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资源和学校的科研优势,吸引一批科技型企业入驻校园,通过企业提供科研经费,校企协同科技创新,每年合作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

5.加强专业学位培育点单位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建设,支持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服务,五年内,每个培育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

6.对科研平台、重点学科、专业学位培育点的建设经费实施项目化管理,通过科研、教研项目的设立,协助建设单位凝练专业方向,聚焦高水平、代表性成果产出,实现重点突破,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同时将经费纳入科研经费的统计范围,做大科研经费规模。

7.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制度,收回结余两年以上的科研经费,以项目配套经费的形式重新分配,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牵头单位:科研处

责任单位:人事处、财务处、校企合作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工程训练中心、科研单位及相关学院

(五)培养环境与条件建设

建设目标:具有支撑硕士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实验室、基地等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拥有充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与行业、企业等有实质性合作成果;学校生均经费收入不低于3万元。

工作措施:

1.加强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根据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创新导向,鼓励协同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共享服务,提高平台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能力。加大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经费投入,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营造实验室开放、创新和交流的学术氛围。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坚持优胜劣汰,实现科研平台运行的良性循环。

2.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快推进工程训练中心和科技产业园建设,满足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

3.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选择10-15个具有5名以上能参与研究生全程指导、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大中型科技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明确实践内容和要求,促进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的紧密结合,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加大基础条件建设投入。根据研究生教育的需要,有计划地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资料,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5万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重达到15%,生均图书(含电子图书)达到150本以上,生均年采购图书(含电子图书)达到4本以上。

5.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空间。在本科层次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支持重点学科学术骨干出国进修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学校国际合作水平,引进国(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国际化的环境。

6.开展协同创新与科技服务。引导广大教师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决策,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关键技术,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力争每年产出3-5项有较大影响力的合作成果。

7.拓宽办学资源渠道。增强开放办学意识,提高资源筹措能力,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校友的沟通联系,通过校政共建、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社会捐赠等各种形式,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以支持学校内涵式发展

牵头单位:教务处

责任单位:校企合作处、科研处、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基建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对外联络处、保卫处、图书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工程训练中心、信息化办公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园林绿化开发研究中心学位点培育单位

(六)研究生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目标: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健全,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执行情况较好,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备。

工作措施:

1.设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配置专职管理人员,统筹管理、指导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工作。

2.修订《黄淮学院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制订《黄淮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助管理办法》《黄淮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实施细则》和《黄淮学院硕士研究生突出业绩奖励实施细则》,完善研究生奖助贷体系。

3.建设留学生与研究生公寓楼,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完善后勤服务功能,建立专业化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4.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学习等数字化资源,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牵头单位: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责任单位: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后勤服务中心、信息化办公室、图书馆等。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黄淮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长:李国胜  刘先省

副组长:王    曹忠义  张新艳  王东云  耿红琴  

兰军瑞  张艺迪  姜彦玲  宋建新

 员:张保来  张彦群      朱鸿飞  张水成  

陈兆金  张红运  张爱祯  禹明甫      

赵春红  赵保民  刘钢锁      弯红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兰军瑞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二)成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要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任务分解到人,制定建设措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办学方向与定位工作专班

 长:曹忠义  王东云    

副组长:张彦群      朱鸿飞  陈兆金

 员: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

2.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班

 长:张新艳      

副组长:辛    张红运

 员:张彦群  陈兆金  赵春红  禹明甫  刘献丽  

 淼及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

3.人才培养工作专班

 长:王    王东云      

副组长:朱鸿飞  陈兆金  张水成

 员:陈          淼及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

4.科学研究工作专班

 长:兰军瑞      

副组长:张保来  禹明甫  邵莲芬

 员:张爱祯      刘钢锁  羊守森      

     淼及各学院院长

5.培养环境与条件建设工作专班

 长:王东云      

副组长:耿红琴  张艺迪  宋建新

 员:禹明甫  赵保民  刘钢锁      赵春红  

张爱祯  孟宪伟  张得生  班东科  邵莲芬  

弯红地          白振海    

各学院院长

6.研究生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专班

 长:兰军瑞  张艺迪      

 员:张水成  张保来  赵保民        

 

 

 

 

 

 

 

 

 

 

 

黄淮学院党委办公室                        20207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