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事迹(三)
一、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彭秀兰(1966-),女,河南汝南人,1988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1991-1992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进修学习西方哲学,现为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文化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成员,驻马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自工作以来,主要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教学任务。在《高等教育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新疆社会科学》等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篇。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8项,参与完成省级课题6项;参编国家级教材1部、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河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奖励基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黄淮学院“三育人” 先进个人、黄淮学院“师德标兵”、黄淮学院“优秀教师”、驻马店市“师德标兵”、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主要科研成果、获奖及荣誉称号
(一)学术论文
1.《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与德育的使命》,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06(核心、独著)
2.《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路径》,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1(核心、独著)
3.《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新疆社会科学》2011.03(核心、独著)
4.《合并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载《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核心、独著)
5.《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载《教育探索》2011.04(核心、独著)
6.《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7(核心、独著)
7.《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载《学术探索》2012.07(核心、独著)
8.《合并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途径》,载《教育探索》2010.06(核心、独著)
(二)完成的项目或课题
1.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省级项目:豫高教改鉴字[2011]251号。主持)
2.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合并高校先进质量文化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
(省级项目:豫政招[2011]1570号。主持)
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问题实证研究
(省级项目:豫科软[2010]136号。第一参与)
4.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
(省级项目:豫政招[2011]1576号。第一参与)
5.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省部级项目:[10YJA70041。第一参与)
(三)专著或教材
1.《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论》2009.03 线装书局;ISBN 978-7-80106-936-8
2.《驻马店通史》2000.09 中州古籍出版社;ISBN 7534819687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解》1999.06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071053
(四)获奖及荣誉称号
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于2012.02,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证书编号:豫教【2012】22号)
2.2009-2010学年度黄淮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优秀
3.2010-2011学年度黄淮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优秀
4.2011-2012学年度黄淮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优秀
5.2012-2013学年度黄淮学院教学质量考评优秀
6.2011-2012学年度黄淮学院教学大奖赛二等奖
7.2011.06 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8.2013.1获第十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奖励基金
9.7.2008.09 黄淮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10.2011.09 黄淮学院“师德标兵”
11.2012.09 黄淮学院“优秀教师”
12.2014.04 黄淮学院“文明教职工”
三、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
学风是一个人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主要具体做法:
1.为提高“两课”教学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深入人心,经常以项目为抓手,立足实际,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本人所在的科研集体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创新教学理念,构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就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等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同时与学生处、就业处、团委以及业务课教师和班主任相协调,构建一体化的“原理”课课程体系,活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探索“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在一个100人左右的教学班,按照自然班分成6-10个小组,设计出一套与大班授课相匹配的小班研讨题目和讨论案例,在大班授课时布置给学生,由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围绕主题或案例进行讨论,将研讨延伸至课堂之外,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大班理论授课通过小班讨论得以消化和吸收。
4.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基于教学理念创新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继续探索研讨型、辩论式、自主型、合作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5.完善案例式教学模式。把每一节内容提炼之后进行归纳概括,同时结合案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做到每一个专题都附有相关案例,形成独具特色的案例式专题教学。
6.注重调研。为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与领导交流,五次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八次走访往届毕业生,多次组织在校生交流论证;
7.关心学生。为全面了解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活动(下教室、下寝室、下食堂),与学生促膝谈心,对学生从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
8.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视野,利用实习实训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体验、到校图书馆学习图书分类、文献检索;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带领学生助研。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学校科研立项,其中2010级学生获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9.注重年轻教师成长。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功开展《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等讲座。
10.2006年协助部门与领导创建的文化德育科研团队注重运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发生机制关注青少年、大学生成长进步,并建立了关注与研究并行、跟踪辅导与实践反馈教育综合应用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