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工作 -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

黄淮学院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汪洋

 

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事迹材料(四)

一、个人基本情况介绍

汪洋: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省级重点学科软件工程及应用方向带头人,校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带头人。

二、主要科研成果、获奖、及荣誉称号

工作中不断更新、吸收新知识和新成果,勇于改革,承担多个项目,科学诚信,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论文

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及《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其中“P-sets and Integrated Knowledge Generated –Filtration”、“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Attribute Reduction of decision system”、 The Relation Theorem between P-Sets and General Set 和“远程备份及关键技术研究”等6篇论文被EI检索。

(二)项目

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3项。其中,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5项,项目“P-集合理论在金融风险动态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编号112300410056);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分别是:“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和“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案”。另外,与驻马店市天元芝麻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国家发改委攻关课题“驻马店市天元芝麻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扩建项目”,解决企业工程方面的实际课题,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获奖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分别是:教改课题“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改革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河南省第三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8月,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

 (四)荣誉称号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被为校“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驻马店市第七批拔尖人才”;多次获得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三、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面对向老师索取知识,索取智慧,索取将来的学生,我倍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和为人师表的尊严。在教学和工作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的,她先做到,在师生中起到表率作用。多年的探索让我认识到教育容不得懒惰与平庸,所以我把勤奋钻研当作座右铭,把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作为箴言。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

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一线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先后担任5门课程,授课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尽管工作繁忙,对待教学始终坚持每课必备,每课必新的原则。作为一名老教师,虽然对教学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从不满足,而是多方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做到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深入浅出、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侧重能力、注重实效,每一节课使学生获得新的收益。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更新发展迅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虽然我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激情。在课堂上,本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的思想,在教学中注重“教人以渔”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我深知自己知识太少,为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职期间我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曾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进修学习,丰富开阔了知识视野。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带头人,不断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借鉴先进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带领教学团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探索高等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肯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在历次教学评价中,学生都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