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平台团队 -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

创新人才-白柳杨

白柳杨,博士/教授,天中学者,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年专家委员,河南省新能源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和省部级项目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奖三等奖、驻马店市青年科技奖,获评驻马店市拔尖人才和驻马店市优秀教师。

项目介绍:

1等离子体制备球形氧化物及颗粒尺寸调控

高纯金属原料在热等离子体高温环境下与高活性氧反应,离开高温区骤冷获得超细球形氧化物颗粒。针对热等离子体强化氧化过程出现的无序放热问题,利用预混料在气化、反应、沉积过程的差异,促成颗粒成核和生长过程的有序衔接,实现亚微米尺度的粒径调控。

1基于热等离子体制备球形氧化铝粉体技术现状的创新思路

2高安全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研发

利用等离子体制备的球形氧化铝,通过简单的涂敷工艺获得了高品质锂离子电池隔膜,提出了蒸发诱导作用下均匀多孔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规律,并结合项目单位自身在干法隔膜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贯通的复合隔膜生产工艺,并进行生产和市场投放,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项目在复合隔膜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典型应用

3利用光伏产业的废料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发挥热等离子体提供活性氢的强还原优势,促进四氯化硅还原,获得粒径分布在50-100nm、形貌可控、分散性良好的零维纳米硅球,结合气氛和掺杂条件控制可以进一步获得硅碳、硅铁等合金粉。四氯化硅是生产多晶硅的副产物,我们也采用了废旧光伏组件回收硅为原料,热等离子体处理直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实现硅在新能源领域的流转使用,如图3所示。

3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废旧硅料开发利用

4锂离子电池制造/回收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制造与回收的有序衔接和技术集成对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电池制造商直接参与电池回收成为大势所趋。由电池制造企业主导开发电池制造/回收集成技术,有助于对废旧电池来源和流向实施管理和监控,摆脱现有技术面临的废旧电池一致性差等困扰,同时可以在生产锂离子电池环节提前布局回收工艺,提高后期的回收效率和利用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满足国际新电池法基于碳足迹的入市要求。重点解决了如下三项关键技术:(1)极片绿色拆解分选技术。开发简单易行的正负极材料剥离技术,避免剥离过程中有害溶剂的使用以及剥离过程中金属箔片组分的脱落对正负极材料造成的污染,达到保护待回收材料纯度的目的。(2)回收正负极材料评价与修复。对回收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对照电池制造所需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完成修复和循环使用。(3)锂离子电池制造/回收技术集成。在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从电池制造环节进行源头设计,为后续的回收过程提供便利,进一步提高循环利用效率。

图4锂离子电池制造/回收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总体设计图

项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