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适应“四新”要求,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将本次申报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微专业是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适时更新课程内容。
2. 课程设置体现“两性一度”:课程建设过程中须充分利用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推动课程内涵的整合、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和校企联合,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
3. 试点先行,逐步拓展。优先支持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跨学院跨学科组成教学团队,进行线上资源建设;优先选择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慕课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方式;优先支持实验实训条件好的学院开展微专业实施试点。
二、管理措施
1.申报管理。微专业实行学院申报,教务处审批管理。学院填写并向教务处提交《黄淮学院微专业建设申报书》、《黄淮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并报学校审议通过后公布立项。
2.招生要求。符合微专业招生条件的学生安排在三年级或三年级的下学期和四年级的上学期,实行“三学期”授课,即可以利用学年学期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各微专业招生人数的下限为20人,学生自愿报名,由微专业所在学院负责宣传、选拔,并按照《黄淮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等要求开展培养工作,培养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学年。
3.课程设置。每个微专业需开设 5~8 门课程,总学分 10~20 学分,每门课程原则上为 2~3 学分,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其中线上学时总量不超过40%。学校对微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开展评估,严把课程质量关,评估不合格的课程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立即停止授课。
4.过程管理。微专业所在学院须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可行、高效的微专业管理模式。微专业所在学院每学年末向教务处提交微专业招生计划,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由校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确定是否继续招生及招生数量。建设期满后,学校对微专业在培养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不达标的微专业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立即终止;综合评估结果优秀的微专业,学校将组织宣传推广。
5.学籍管理。微专业学生学籍归属于原所在学院,课程成绩授课教师负责录入教务系统,成绩满足学校要求可获得对应学分。
6.获取证书。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所有内容并通过考核的,学校授予学生该微专业合格证书,成绩记入本人学籍档案。
7.教师待遇。正常完成微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按照《黄淮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修订)》计算教学工作量。
三、建设任务
(一)建设重点
1.促进课程体系与课堂内容更新。积极开发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新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四新”发展新要求及学科专业交叉趋势。
2.培育优质教学团队。打造体现我校学科交叉特色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和校企合作团队,鼓励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3.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浓缩精炼新知识、跨学科基础知识,探索合理、有效的实验实践形式,提高课程的品质与效果,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主体责任
1.微专业所在学院为建设主体,承担主体建设责任;设置负责人1名,在学院领导下,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等具体建设任务。
2.微专业教学团队由微专业所在学院牵头组建,需充分统筹校内外高水平师资力量,鼓励学院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组建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由微专业负责人担任,团队成员主要由行业企业相关专家、我校教师组成。
3.微专业课程负责人对每门课程建设、实施和考核方式负责。
四、相关要求
1.材料提交:微专业由牵头学院申报,每个学院限报1个,请于3月10日前将《黄淮学院微专业建设申请书》、《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纸质版(装订在一起)一式5份报送至行政楼203教务处教学建设科,电子版发送至jwcjsk@huanghuai.edu.cn,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报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立项。
2.联系人:鲁老师
3.联系电话:2853092
附件:
教务处
202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