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关于开展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比赛的通知

各教学院系: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决定继续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教学比赛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一)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黄淮学院教师教学比赛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比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组长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务处和院系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教学比赛的组织、领导和决策;

2.负责组织教学比赛专家评委会;

3.负责教学比赛指导性评分标准的审定;

4.负责教学比赛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并受理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学校教师教学比赛领导小组下设比赛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分管教学比赛的副处长担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具体落实教学比赛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任务;

2.起草教学比赛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统计专家组为参赛人员评定的成绩,汇总后报送教学比赛领导小组审定;

4.做好其它协调服务工作。

(二)院系组织机构

各院系成立院系教学比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院系院长(主任)担任。院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参照学校教学比赛的指导性评分标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本院系相应的评分标准;

2.根据学校对比赛工作的要求制定本院系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3.负责组织本院系教师参加比赛;

4.推荐本院系参加校级教学比赛的教师。

二、比赛内容

比赛内容为教师本学期所担任课程的课堂教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比赛参赛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案例教学法”。基本要求如下: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根据教学目标将生动、典型、真实的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3、以案例为载体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三、实施办法

(一)院系组织阶段

本学期第9-14周为院系组织阶段,由各院系组织实施。比赛要求为:

1)各院系制定出本院系教师教学比赛活动方案;第14周将比赛结果(包括比赛成绩的排序表、推荐参加学校阶段比赛的教师名单),经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教务处。

2)全校进入学校阶段比赛的教师为56人,各院系进入学校阶段比赛的教师人数依据本院系参赛人数占全校参赛人数的比例来分配。

(二)学校比赛阶段

本学期第15-16周为学校比赛阶段由学校组织实施,分四个组进行比赛。

1)赛前根据分组抽签决定参赛顺序。参赛人员提交参赛内容的教学设计纸质版9份,主要包括题目、教学目的、教学分析(理念、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等。

2)比赛方式为教师自带20-30名学生,在指定时间地点授课,当场公布评委实名提交的平均分数。比赛成绩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后的平均分。

3)教学比赛每小组的评委人数原则上不少于7人。

4)参赛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为40分钟。

四、奖惩办法

(一)奖励办法

1.奖项设置

黄淮学院教师教学比赛设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三个获奖等次,获奖人数共48名。其中特等奖8名,一等奖16,二等奖24名,各等次的获奖人数分配到比赛各小组,获奖人员根据学校比赛阶段参赛教师成绩评定。

2.奖励标准

教学比赛特等奖每人奖励3000元,一等奖每人奖励1500元,二等奖每人奖励500元。

3.表彰时间

学校在每年度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二)惩罚措施

对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学比赛奖励的教师,经核实取消其比赛获得的荣誉称号,收回获得的奖金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奖项的利用

教师教学比赛获奖教师,在培训进修、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干部提拔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

联系人:吴国华

  话:2853092

附件:黄淮学院课堂教学比赛评分表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黄淮学院课堂教学比赛评分表

参赛编号

 

参赛题目

 

指标

观测点

分值

得分

一、教态语言

教态仪表自然得体,精神饱满,亲和力强;普通话讲课,语言清晰、流畅、准确、生动,语速节奏恰当;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恰当,教态自然大方。

10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思路清晰,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及难易程度适中,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教学安排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恰当;文字表达准确、简洁。

30

 

三、教学组织

教学环节完整、紧凑、高效,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恰当,能够完整体现教学设计方案;以案例为载体,师生、生生间启发性、互动性强,充分体现知识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时间使用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熟练、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40

 

四、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信息反馈,讲求教与学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学生满意度高。

20

 

总评分:           评委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