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10月24日,“红色赋能 铸魂育人——民族英雄杨靖宇”教师沙龙活动在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天中文化历史研究院院长郭超教授做《民族英雄——杨靖宇》专题分享,30余位师生参加活动。
郭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饱满的情感,从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光辉一生、身后风波及精神永存三个维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驻马店确山县李湾村人,1923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在开封期间,杨靖宇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积极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接受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理论和新思潮,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不仅参加了由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还深入参与实际的革命工作,为后来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9月30日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杨靖宇将军于1927年冬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1928年曾到上海的党中央从事秘密工作,1932年,受党中央委托,杨靖宇前往东北组织抗日联军。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率领部队与日寇进行了无数次的英勇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创造了众多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成为抗日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在那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他孤身一人,面对强敌,依然毫无畏惧,以血肉之躯捍卫着民族的尊严,最终壮烈牺牲。这份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此次沙龙,不仅让每一位参与者深刻领略了杨靖宇将军的生平与精神,更在每个人的心中播下了爱国情怀和奋斗的种子。随后,大家纷纷结合自身感悟,与郭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寻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撰稿:孙成功 初审:徐君 终审:何佩弦 刘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