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把“中国药谷”作为健康驻马店建设的重要抓手,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国家、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利用南药北移、北药南栽的过渡带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使全市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为进一步赋能“中国药谷”建设贡献力量。
一、特点与优势
(一)主要特点
1.药材资源丰富,知名品种众多
我市中药材种类约2000多种,占《药典》记载5608个品种的1/3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1200多种,动物类药材700多种,矿物类药材100多种。植物类中以夏枯草面积最大,常年在8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白花蛇舌草、鹅不食草、半枝莲、淫羊霍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我市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遍布每个县区。确山县素称“豫南药乡”,全县共有地道中药材品种2000多种,是豫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全国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泌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8.14万亩,产量达9200吨,产值3.51亿元,药农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主要集中在汝南的常兴、韩庄、和孝及板店等乡镇,种植面积均已超过2万亩以上;平舆“丰惠淫羊霍1号”以李屯镇为重点辐射周边,其种植面积达3千多亩;上蔡西关艾草园、百尺金银花基地及西平宋集蒲公英基地均已初具规模,产值可观。全市有中药材种植万亩以上的乡镇6个、千亩以上乡镇12个,专业村(庄)36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中药材重点实验室4个,气象监测站1个,乡土人才和技术能手3000多人,中药材种植销售合作社、家庭农场456个,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1362户2836名贫困人口走上了致富路。
2.自然条件适宜,药材质量上乘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中南部,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横跨南阳盆地东缘和淮北平原,处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北纬32°18′~33°35′,东经113°10′~115°12′之间。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9--15度之间,西部为浅山丘陵,东部为广阔平原,整个地势平缓,坡度较小,耕地面积大,水土保持良好,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驻马店作为南药北移、北药南栽的过渡地区,许多季节性强,生长期短的药草容易种植和收割。而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中药材的优良品质,像夏枯草、半枝莲、百花蛇舌草、鹅不食草、益母草、野菊花、女贞子、猫爪草等品种,药效检测在国内名列前茅,超过《药典》标准。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确山夏枯草除在外观、色泽、气味、质地等方面独具优势外,其酸含量、水溶性浸出物、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等药材评价指标均远远超出陕西汉中、贵州凯里等夏枯草主产区品种。“确山夏枯草”2020年12月纳入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
3.注重精深加工,资源有效转化
近年来,我市的中医药生产企业进展很快,爱民药业和兴源制药是两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产品均属于普药,规模产量都居于全市同类企业前列。尤其爱民药业在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设备条件上都更加先进,正计划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爱民药业主营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类用药——复方丹参丸(浓缩丸)被国家列入533种低价药清单,连续两年市场占有率居全省第一位。鼎复康药业、全宇生物科技和盘古药业主要生产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膏剂、洗剂、中药饮片、糖浆剂等。鼎复康药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抗癌植物药I类新药“阿可拉定软胶囊”,作为中药I类新药开发用于治疗中晚期肝癌,被认为是继青蒿素之后中药现代化的又一重大突破,其作为主要制药原材料的中药材淫羊藿在我市也有成规模大面积种植,种植技术,采摘技术都很成熟,发展前景可观。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确山、泌阳、平舆、上蔡、驿城区的多家药企已与广州加多宝集团、王老吉健康有限公司、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国药、中国医药、中国中药等医药企业合作,积累了联合建设中药材基地的经验。确山县积极创建中药材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覆盖竹沟、瓦岗、石磙河3个乡镇、42个行政村,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豫南地区中药材综合集散中心、全省“豫南药乡”核心引领区、全省特色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重要的凉茶原材料供应地、知名文旅康养目的地。
4.品牌效应明显,影响力不断提升
驻马店市地道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品牌建设均取得良好成绩,确山夏枯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全市已通过省级中药材新品种鉴定6项,分别是天中淫羊藿1号、天中淫羊藿2号、天中淫羊藿3号(丰惠淫羊藿)、“确山大穗1号”(天弘夏枯草)、大别山野菊1号(石滚河野菊花)、上艾1号(上蔡祥展农业)。同仁堂、中国国药、中国医药、中国中药、太极集团、加多宝集团、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纷纷与我市开展合作。目前,我市已有“豫天源、天中艾、爱必励、龟鹿药业、丰惠药业、天弘药业、坤源药业、富堂药业”等药业品牌,其中大型艾草加工企业2家(确山县天源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确山县艾德康艾制品加工厂),淫羊藿加工企业1家(河南鼎复康药业有限公司),开发中药材产品10余种(如天中艾茶、艾枕、艾工艺品、杜仲雄花黑茶、夏枯草茶、蒲公英茶、金银花茶、桑叶茶、玫瑰花系列产品、菡艺牌皂角产品等)。目前,河南丰惠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已形成淫羊藿制种、育苗、种植、研发、加工为一体的中药材研究开发型技术企业,是北京盛诺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抗肝癌药——阿可拉定原材料供应商,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淫羊藿(箭叶淫羊藿)种植产业基地,其董事长朱三国2020年10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授予“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十大领军人物”。
(二)突出优势
1.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了《驻马店市中药材生产意见》、《驻马店市中药材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签约了校地合作项目,为产业对接搭建平台、提供帮助。市、县两级政府还注重加大资金支持,利用优秀合作社的奖励资金,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倾斜力度,对中药材种植户奖励,提高了药农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强化保险支持,引导保险机构探索发展中药材保险业务,有效降低了中药材的种植风险。确山县制定了《中药材发展规划》,将中药材生产纳入有关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的目标管理。上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上蔡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新蔡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充分发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中医药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2.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212家,三级中医院1家,二级中医院21家,一级中医院14家。每个县区均建有1家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较好中医药服务的公立中医医院。全市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设了“中医馆”,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馆”30个,市级“示范中医馆”82个。各县区公立中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全市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10个,还分别建有中医妇产科、脑病科和儿科省级中医专科区域诊疗中心。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了中医治未病科、康复科和老年病科,全部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康复等项服务。
3.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显著效果,增加了中医药的美誉度。在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全过程深度参与疫情防控,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为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有效康复做出了积极贡献。驻马店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两个零和两个100%”的目标,即所有确诊病例零死亡、100%治愈出院和医务人员零感染、100%安全。良好的治愈效果和突出的表现,使中医药在社会上获得了赞誉,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在医药界提升了影响力。
4.“中国药谷”的强力推进,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药谷”作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不仅为驻马店增加了新的亮丽的名片,而且为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壮大提供了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机会。借此平台,可以进一步探索“基地+加工+外贸”模式,打造中药材采收、加工、仓储、批发和网络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项目,精准开展中药材国际化产业项目,促进并提升道地药材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化品牌,实现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双向流动。解决中药材种植融资困难、投资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等突出问题,链接两种资源,推动种植户和药企上下游对接,畅通种植户和药企购销渠道并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实现数字赋能的全产业链产业形态,助力全市中药材产业实现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二、短板与不足
(一)药材种植简单粗放,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种植技术原始,大多采用传统方式种植,机械化程度低,新型农业技术运用较少,抵抗反常温度、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明显不足。二是规模化程度较低,中药材种植面积虽大,但大多仍是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三是市场销售渠道较窄,长期处于低端“路边市场”销售阶段,没有形成专业的中药材销售市场和平台。四是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如确山县自2009年以来,中药材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严重周期性波动,以夏枯草、白花蛇草为例,发展面积最多时达28万亩,最少时仅有8万亩。政府虽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给与了关注和支持,但由于产业技术集成度不够,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中药材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技术。五是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由于国内市场非标准化药材依旧盛行,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滞后,检测手段停留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上,不少种植户带有投机心态。在种植户看来,喷施大量农药化肥的药材,只要根茎长得粗壮,果实结得大,药材颜色艳丽,商贩就能给足价钱,所以质量意识非常淡薄。
(二)加工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值亿元以上仅有2家,产品种类不多,中成药制造、高附加值中药衍生产品生产规模比重小。在中药开发的繁种育苗、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成药制造、中药延伸产品环节尚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的企业普遍处于生产规模小、企业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的状态。二是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研发、生产、销售、信息化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缺乏高端知识产权及有影响力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强。三是配套设施较差,受土地问题影响,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很难落实,部分药材大户及合作社无法建设农机仓库及烘干场所等功能设施。四是特优地道药材培育滞后,新产品储备不多。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中药材包装、脱水烘干的初步阶段,中药材产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以产销量最大的夏枯草、白花蛇草为例,尽管两大中品种产量达30万吨,但自加工总量不足10%,大部分被外地有资质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收购,市场隐形损失约1.6亿元。
(三)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占有率小
一是缺少精准的市场信息,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不足,在中药材种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和随意性,销售上随收随卖,售价普遍较低。二是缺少完整的质量标准,没有统一规范,农户对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掌握不够,深入交流不多,基本上都是“凭经验”、“随大流”。三是交易方式原始,中药材产品销售大多是商贩从各家各户和集市上收购,再卖给加工企业或销往异地,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以及相对畅通、稳定的营销体系,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四是中药材生产者多为散户,处于产业链下游,有些年份过量生产,产品过剩,导致经济效益差,也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四)品牌意识淡薄,缺少拳头产品
驻马店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中药材种类和储量一直处于全省前列,然而,市场上却鲜有人知。以市中医院为例,该院目前常备中药饮片品种达515余种,日消耗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及中药配方颗粒等中药相关药品近2吨,却很少有品种、品牌来源于本地的。目前,我市夏枯草、半枝莲、徐长卿、汝半夏等道地药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缺乏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没有形成如云南三七、吉林人参、宁夏构杞类似的中药材大品种。而且,中药材产品的品牌保护力度不够,截止目前尚未制定原产地保护政策,产品包装市场混乱。随着中药材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陕西、新疆等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加之全国各地中医药企业不断增多,对我市的中药材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三、对策与建议
在新时代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驻马店市“中国药谷”建设的背景下,驻马店市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既要坚守传承精华和中医药事业的如磐初心,也应牢记为促进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健康驻马店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坚持守正创新,抓住难得发展机遇,利用好驻马店市中医药资源和独特优势,把握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促进驻马店市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驻马店中医药强市。
(一)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组织引领
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升统筹协调、组织运作能力,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建议就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制定详实的指导意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举办中医药建设专题培训班,对种植大户、销售企业和重点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方面技术人才,以及中医药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全力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的专业化能力。举办产业高峰论坛。举办中医药保健品出口论坛,推动我市医药保健品行业扩规提质;依托中国农药协会,举办全国农药协会论坛,加快全市农药产业科技创新、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资源保护,保障药材质量
建立、完善实际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动态监测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数据平台优势,切实加强对重点品种主产区种质资源储备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监测力度,从根本上切实提升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培育以“确山夏枯草、平舆淫羊藿、泌阳桐桔梗、石滚河野菊花、邵店黄姜(目前做食用、调料加工品居多,出口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等为代表的驻马店市优势特色中药品牌,着力推进中药产业在大品种、大品牌、大市场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坚持以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导向,严格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组织生产中药材,全面提高本地中药材质量,培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原料供应生产基地,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绿色、生态种植,从源头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三)加强安全监管,构建中药生产流通安全体系
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规范为监管依据,构建中药生产、流通安全监管体系,维护、净化中药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公正秩序。探索建立健全涵盖中药种植、生产加工、炮制、成药制剂、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推进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中药产业长效监管机制建设。
(四)强力招商引商,做好中药材加工转化文章
科学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区,把中药材的存储、销售、加工等环节的各种优势聚集在一起,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服务链,着力构建“企业+农户+基地”发展模式,重点围绕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推进产业化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引入一批优质的企业,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开展中药材趁鲜加工,将原材料转化为精制饮片、颗粒剂和药食药膳预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与加多宝、和其正、王老吉等凉茶企业以及北京同仁堂、地道药业、红花药业等制药企业合作对接,加强与国内知名药企的联系,争取投资意向,把保健茶、保健饮品、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等深加工产品企业引入我市,为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推动产业融合,打造“药文化”
讲好文化传承故事,挖掘和传承驻马店道地药材历史,讲好中药材文化故事。对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名医、名药、名典深入挖掘,对中药材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追溯和升华,对近现代新的中医药文化故事进行提炼和演绎。依托我市丰富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串联起红色革命文化景点、乡村文化、生态景观、名胜古迹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特色康养产业,推动“红”“绿”“药”结合,打造一条龙旅游路线。打好“药旅、药文、药养”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批“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休闲度假区,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及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课题组成员:王太广 邵莲芬 张文静 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