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黄淮学院特聘教授 翁 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也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化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及时清除危机爆发的危险因素,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必须经受的重大现实考验,也是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显著的制度优势。一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建立健全高效、灵敏和管用的应急管理体系,就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我们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统筹机构设置和人力、物力、财力,协调各机构发挥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实施救援和支援。在新时代,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际公共危机研究理论和管理实践。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其编著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美国在对其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工业安全事故反思后,组建了应急管理学院(EMI)和国家应急教育培训基地(NETC)。1983年,北得克萨斯大学设立了全美第一个应急管理本科学位项目。1994年,美国应急管理局推动应急管理高等教育计划,目的是“鼓励和支持在全美高校传播危害、灾害和应急管理相关信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和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例如,美国及其他西方反华势力提高贸易关税、封锁高新技术,甚至切断产业链、挑起军事冲突和挑战我国核心利益,极力遏制和打压中国。面对险恶的国际形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促进国内稳定发展,无疑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发和流行,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点。此前,我国应急管理基本上是分散管理和经验管理,管理主体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行政机构,既缺乏管理体系和专门机构,又缺乏应急运作规则和专业人员,一旦遇事就临时组建指挥部或领导小组,而且往往侧重于事后处置而非事先预防,这种处置方式科学性严重不足。此后,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建设方面明显加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设立了应急管理部,省市县成立了应急管理部门。但是,我国现行的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同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准确、及时发现并有效消除危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近两三年连续发生的洪涝灾害、新冠疫情、生产安全事故和某些社会不稳定事件,就是最有力的印证。
如何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针对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大幅度提高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时代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以此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对标对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于主题教育全过程。
二是强化现代化应急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努力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业务水平。部分市县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开展工作时抓不住重点和要点,处于一种简单完成或应付上级的工作状态,远远达不到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现代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特别是有些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缺乏自觉积累应急管理知识意识,也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提高,以至于还是以传统经验而非专业知识应对应急管理工作,从而忽视应急管理的特殊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属性和特点。因此,应建立健全省级区域性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对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有效提升其应急管理能力。
三是推进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应急管理的消灾减灾能力。从现有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来看,应急管理体系由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侧重于“消除于萌芽之中”,后四个部分侧重于“救治于灾难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灾难处置和救助工作,更要注重及时发现和消除危险隐患,有效防止灾难的滋生和蔓延。这就需要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创造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针对性强、应用效果好、灵敏、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整体能力显著提升,这也是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实战演练。建立严格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应对能力。应急管理是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学习培训的效果最终需要实际工作检验。要针对实际问题,注重调查研究,克服形式主义;要注重改革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担当作为;要精益求精,从小处着手,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此外,要善于学习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例如,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建立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将宏观层面的应急管理与中观层面的行业管理及微观层面的企业自律三者有机结合,在应急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来源:河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