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协为充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推进文史资料出版的专题化、系列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记录乡村变迁的历史,帮助人们留下对于乡村的珍贵记忆,助推乡村振兴,凝聚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
由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省文化和旅游厅于今年初在全省范围内征编“乡村记忆”专题史料图书。省政协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征编委员会,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牵头,省直相关厅局、各省辖市政协文史委共同参与协作有关史料的征编工作。
为搞好征编工作,省政协专门发出通知,对征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征编工作中,原则上要求一是乡村变迁的当事人、见证人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二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客观记录、反映乡村变化的历史,确保真实、准确、可信,不溢美、不贬损;三是坚持尊重差异,允许多说并存,史料可从不同角度记录乡村中的人、事、物,文责自负。在征编的内容中,要求重点围绕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公示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游示范村或是其他具有历史价值、文化特色的村落进行征集。具体包括民风民俗、古建民居、乡韵山水、乡村新貌、名人往事等内容。
河南省政协文史委在全省众多征编文章中,挑选了黄淮学院特聘专家王太广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通过他亲历、亲见、亲闻的汝南县王桥农民画,表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的历史和辉煌,赞美了劳动人民对美的智慧,阐述了王桥农民画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王太广的另一篇文章是《话说上蔡县的茱萸绛囊》,该文通过介绍茱萸绛囊的起源、兴盛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再现了代表传承人张社的人生经历、茱萸绛囊的制作方法、技艺要领、创新特色、产业培育和市场前景。这两篇文章被省政协文史委认为很有代表性、史料性和艺术价值,将为河南省政协专题史料《乡村记忆》增光添彩。
(撰稿:马璐 审核:邵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