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乡村振兴,重庆
纬图设计机构+承构建筑设计
在村庄布局上,大多房屋背靠北面山丘,以争取最好的采光朝向。同时,房屋周边会留有充足余地用于家族扩建,不同家族的房屋由道路串联,又被梯田分隔,形成了看似零散,实际紧密联系的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大家保持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既能保证隐私,又能有效联系。所有家族单元又被村公所、祠堂等公共建筑联系在一起。
02.乡村文化礼堂“小村客厅”建筑规划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 杜春宇工作室
山水围合历史以来也被视为理想聚落的必要条件,与自然互为整体的时空观念也是传统以来的美学思想。“水、石、竹、田”等农民的生产要素的梳理和连通意在阐述现时的“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所以‘小村客厅’正选址在新老村的衔接处,不但步行可达性强,汇集人流的同时也强化了空间的交往功能;结合原有的水塘和交通节点设立公共配套,便捷服务村民的同时致敬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
03.龙鳞白杨林间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青海
中国乡建院
青海省祁连县白杨沟村位于青海湖北线景区卓尔山脚下,沿卓尔山谷地分布着成片的龙鳞大白杨。这里夏季光照充足,冬季瑞雪封山,周边山上雨雪汇集成溪穿过村庄。村庄的回族、汉族、撒拉族村民与这片白杨林共同生活多年。场地本身最大资源即是分布在溪谷两侧疏密有致的龙鳞白杨林,方案希望通过林间路径与主题景观的精心布局突出这片林地高低错落的场地特征,为村庄营造一系列舒适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04.广东河源在上村乡村公益项目
都市可能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在上村”是中国建设银行重点扶贫工作对象,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由于土地贫瘠、人口转移和产业更替等原因,经济条件逐渐落后。自2017年开始,我们有幸参与到其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试图以设计的手段对其做出改变。经过与长期驻扎在当地的扶贫干部的沟通,我们确立了“精神扶贫”的策略,将工作重心放在村中广场周边一系列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建筑的改造和重建上,以一个重新被强化的精神核心加强全村的凝聚力。
05.当代乡村聚落 –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乡村空心化,人员外流,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本案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
06.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村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
本文来源:新微设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