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打好振兴组合拳
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近年来,福安市始终把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促进畲族村寨振兴的关键抓手。
为了建优建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线力量,福安全市先后择优选派13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乡村振兴指导员、115名熟悉村情村况的乡村振兴服务员、35名干劲十足的驻村第一书记担任少数民族村党建指导员和扶贫先锋队,另外还派出37名科技特派员、22名金融助理、8名大学生村官深入少数民族村开展服务。
为了激活民族村党组织,福安市集中梳理了14个软弱涣散民族村党组织,按照“1个处级领导、1个乡镇分管领导、1个驻村第一书记、1个市直机关单位”挂钩帮扶机制,先后落实60多条整顿措施,实现软弱涣散民族村党组织全面销号。
福安市财政每年安排帮扶每个民族乡配套资金100万元,给予民族工作行动计划纲要落实配套资金60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采取“强村带弱村、先进促后进”和“抓两头带中间”举措,确定11个强村带少数民族弱村,通过支部联建、抱团发展,强化后进民族村组织基础。市领导、市直单位直接挂钩联系帮扶产业薄弱村加快发展,大力支持培育民族村村财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市少数民族村财收益均突破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21个,占20%。
以产业壮大畲乡发展压舱石
如何让畲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实现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就给出了明确回答——“畲族地区在外来‘输血’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近年来,福安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建立以茶叶、刺葡萄、水蜜桃、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畲药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的17个产业示范基地和7个畲药生态园,引导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增收。
在村企结对共建方面,福安引导大中型企业与23个民族村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帮扶共促、发展共赢,延长共建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条。世界500强青拓集团开展的“创业集市进园区”等农贸合作开发活动,为湾坞镇池头村等邻近5个民族村农副产品提供展销平台,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在党建助力振兴方面,福安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设立“党员种植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签订帮扶协议等,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示范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穆云乡虎头畲族村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为群众送技术、送销售,带动全村群众种植水蜜桃1600多亩,年产值2400多万元,成为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拓宽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面,坚持文旅融合促增收。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依托溪塔、虎头、南山为核心,打造穆云畲乡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整合周边畲族聚居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吃畲家饭、住畲家屋、干畲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形成集畲、茶、古、廉、红为一体的独特畲乡旅游线路。每年桃花盛开期间,“白云山—虎头—廉村”沿线都能吸引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
智志双扶引领畲族群众拔穷根
福安干部群众在几十年的扶贫历程中深切感受到,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福安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由市委常委带头深入挂点民族村讲党课、过党日,整合乡村讲师团、理论宣讲轻骑兵等基层宣讲队伍,深入各畲族村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讲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让群众搞清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切实改变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强内生动力。
思想提高了,还得提升能力。福安市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短、平、快、效益好的种养植(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项目,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16期230多人次,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就业能力。突出打造优质民族教育,累计拨付民族教育专项经费2669.4万元,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实施畲族特困女童初中春蕾计划,目前已举办十八届春蕾班,资助畲族特困女童完成学业。
同时,福安还注重在文化保护传承中培养人才,先后成立市畲医药研发中心、畲族文化研发中心、畲歌协会、畲族传统武术协会,市财政每年安排增加到200万元用于畲族文化保护发展工程。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畲族非遗传承人40名,福安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项畲族特色文化被列入省级、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良好氛围。
来源:《瞭望》2021年第37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瞭望》2021年第37期